回音室攻击介绍“回音室攻击”(Echo Chamber)的新型越狱方法,可诱骗几乎所有主流大语言模型生成不良内容,Neural Trust 研究员Ahmad Alobai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与依赖对抗性提示或字符混淆的传统越狱方法不同,回音室攻击利用间接引用、语义引导和多步推理进行攻击”。虽然当今主流大模型已经逐步采用各种防护措施来对抗快速注入和越狱攻击,但是“回音室攻击”都能有效的让大模型产生有害的内容,比如,色情、恐怖暴力和歧视等内容。 流程图 — 报告的文章给出了攻击的流程图,包括六个大步骤,其中第六部是一个循环。具体步骤解释如下文:
步骤解释步骤 1:定义有害目标
攻击者确定其最终目标(例如生成仇恨言论、错误信息或违禁指示),但不会在早期提示中直接提及该目标。
步骤 2:埋下毒种
攻击者输入一些看似无害的、包含微妙暗示的良性信息,为后续的语义引导做铺垫。这些信息为模型引入了与最终目标相关的基础概念,但其本身并不违反任何安全策略。
步骤 3:引导毒种
此阶段引入轻度语义引导,开始改变模型的内部状态 —— 同时不暴露攻击者的最终目标。提示看似无害且符合上下文,但 ...
Vibe Coding
未读Cursor的使用效果取决于有效的Rules、正确的开发流程和标准的Prompt。通过合理设置提示词,明确目标、上下文和任务要求,结合项目规范的Rules,能显著提升编程效率。MCP工具可进一步增强Cursor的功能,如直接搜索钉钉文档、任务分解等。但Cursor在大型需求和技术方案深度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需借助专业工具如DeepResearch或Claude 4.0完成复杂分析任务。未来方向是探索AI在更多研发流程中的提效可能 。
01 写在前面本文是近两个月的实践总结,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聊一聊Cursor的表现。记录在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解法。问题概览(for 服务端):
不如我写的快?写的不符合预期?
Cursor能完成哪些需求?这个需求可以用Cursor,那个需求不能用Cursor?
历史代码分析浅显,不够深入理解?
技术方案设计做的不够好,细节缺失,生成代码的可用性不够满意?
02 Cursor项目开发流程
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在编程中,cursor的表现取决与有效的Rules+正确的开发流程+标准的Prompt。在日常需求中按照该流程开发,目前对于编程的提效是 ...
AI Agent
未读在大模型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AI“会不会写代码”已不再是问题,真正决定其能否成为开发者得力助手的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理解上下文”。
技术术语的更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更替,更代表着思维范式的转变。上下文工程这一新术语, 之所以能引起业内共鸣,折射的是智能体复杂性的演化和应对策略的转变,是对现实中算法和工程挑战的一种集体回应,尤其是在垂直/领域的智能体。
现有的大模型已经非常智能。但即便是最聪明的人,如果不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的上下文,也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交付。两款产品可能在做完全相同的事情,一款给人感觉充满魔力,但另一款却像个廉价的演示品。差别在哪里?就在于上下文工程的构建上。
一、从一个场景开始,感受上下文工程的魔力场景设定:你是某款智能体的产品经理,正在钉钉上收到研发发来的私信:“有个问题想确认一下,新版的导入功能是不是只支持 CSV?我们这边需要开始写接口了。”
一个普通的智能助手可能会直接帮你草拟一句回复:“是的,目前只支持CSV,后续可能会扩展。”表面上看没错,但没有考虑到项目当前阶段、上下游依赖、语气风格、团队共识等细节,容易引起误解或返工。
而一个具备“上下文感知 ...
AI Agent
未读前言AI 狼人对战 AI 预言家,谁更胜一筹?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场 AI 狼人杀比赛。这场比赛不仅是一场逻辑与语言的较量,更是一次对 AI Agent 可靠性、大模型理解能力与信息博弈策略的综合考验。
我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智能体,它不仅能准确理解游戏规则和角色身份,还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与策略布局影响其他玩家的决策。本文我将详细描述我在本次比赛中如何一步步打造这个高分 Agent 的全过程,分享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调试优化的每一个环节。无论你是对 AI 开发感兴趣的技术人员,还是热衷于狼人杀游戏的玩家,本文都将为你提供实践经验。
一、比赛说明本比赛为6人AI Agent局,配置为2狼人、2平民、1预言家、1女巫。
游戏流程核心为夜晚与白天交替。夜晚,狼人可内部商讨并指定击杀目标;预言家查验一人身份;女巫获知被刀者并选择使用解药或毒药。
白天,存活玩家按顺序发言(上限240字,超时60秒),然后投票。得票最多者出局并可发表遗言,若平票则无人出局。
胜利条件:狼人全部出局,则好人阵营胜利;当存活狼人数量大于或等于好人数量时,狼人阵营胜利。Agent在1小时内累计3 ...
1 什么是架构架构是一个界定不清的东西,我们很难讲清楚哪些东西是架构,哪些东西不是架构。但软件行业里其实人人都在搞架构,软件设计就是架构本身。
架构这个词出现得很早,有些人认为是 NASA(也可能是NATO) 发明的。最早的架构定义就是描述软件的结构而已,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谈论他们定义的“软件架构”了。工程师很难以克制描述复杂结构的原始冲动,但描述复杂结构的普世标准并不存在。大家常见的各种定义,翻来覆去地重新讲着“软件架构是软件结构的顶层设计或者抽象设计”之类的话。
即使是这种软件架构的定义,也并不为所有人都接受。汗牛充栋的架构书籍里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进一步把软件架构视作一堆组件和交互的设计,有的则把软件架构视作架构师主观意图的体现。把自己当作架构师的人们,着迷于把软件里的“不变与抽象的部分”和“易变与具体的部分”分离出来,把前者当作架构。
架构师们是如此地热衷于做这样一件事,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架构设计好了就解决了基本问题,设计不好通常是因为架构不好。于是很多人开始刻舟求剑:从某某颗粒度开始的设计应该叫概要设计,从某某颗粒度开始的设计应该叫详细设计,寻求一个稳定、确切的合理软件架构 ...
我们知道平时在开发中使用Spring的时候,都是将对象交由Spring去管理,那么将一个对象加入到Spring容器中,有哪些方式呢,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
1、@Configuration + @Bean这种方式其实,在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过了,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Configuration用来声明一个配置类,然后使用 @Bean 注解,用于声明一个bean,将其加入到Spring容器中。具体代码如下:
123456789@Configurationpublic class My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Person person()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setName("spring"); return person; }}
2、@Componet + @ComponentScan这种方式也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方式,@Componet中文译为组件,放在类名上面,然后@Comp ...
前言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会借助浏览器浏览很多内容。但你是否有考虑过当你在浏览器中访问某一个网址时候,这背后都发生了那些事情呢?
事实上,当在浏览器中键入url后,其背后的处理逻辑可大致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键入url后其大致会经历如下几个步骤:
DNS解析: 首先,浏览器会解析网址中的主机名,以获取服务器的IP地址。这个过程通过DNS(域名系统)完成。
建立TCP连接: 一旦浏览器知道了服务器的IP地址,它会尝试建立到服务器的TCP连接。通常这个过程会包括三次握手,以确保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建立成功。
发送HTTP请求: 一旦TCP连接建立,浏览器会发送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这个请求包括了要访问的资源路径、HTTP方法(GET、POST等)、请求头(包含用 ...
1 SPI的概念APIAPI在我们日常开发工作中是比较直观可以看到的,比如在 Spring 项目中,我们通常习惯在写 service 层代码前,添加一个接口层,对于 service 的调用一般也都是基于接口操作,通过依赖注入,可以使用接口实现类的实例。
简单形容就是这样的:
图1:API
如上图所示,服务调用方无需关心接口的定义与实现,只进行调用即可,接口、实现类都是由服务提供方提供。服务提供方提供的接口与其实现方法就可称为API,API中所定义的接口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具体实现,都更接近服务提供方(实现方),通常接口与实现类在同一包中;
SPI如果我们将接口的定义放在调用方,服务的调用方定义一个接口规范,可以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实现。并且,调用方能够通过某种机制来发现服务提供方,通过调用接口使用服务提供方提供的功能,这就是SPI的思想。
SPI 的全称是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字面意思就是服务提供者的接口,是由服务提供者定义的接口。
图2:SPI
服务提供方按接口规范实现服务,服务调用方通过某种机制为这个接口寻找到这个服务, SPI的特点很明显:接口 ...
1. 起因:
开发过程中,我发现项目里大量使用了@ManyToOne(fetch = FetchType.LAZY)注解,脑海中又联想到了@Lazy,觉得挺有意思记录一下
@ManyToOne(fetch = FetchType.LAZY)是Hibernate框架中的注解,它表示该属性是多对一关系,而且在查询时应该使用懒加载策略。懒加载是指只有在访问该属性时才会从数据库中加载相关数据。例如,如果一个实体类中有一个ManyToOne关联属性,如果没有使用懒加载策略,那么在查询该实体类时,该ManyToOne关联属性所关联的实体类也会被查询出来,这样就会增加不必要的查询开销和内存占用。而使用懒加载策略,只有在访问该ManyToOne关联属性时才会进行查询,从而提高查询效率和减少内存占用。
@Lazy是Spring框架中的注解,它可以用于标记Spring Bean的初始化方式。当使用 @Lazy 注解时,Spring容器会在第一次访问该Bean时才进行初始化,而不是在容器启动时就初始化。这样可以提高容器启动速度和减少内存占用。例如,如果一个应用程序中有很多Bean,如果这 ...
@Configuration 注解相信各位小伙伴经常会用到,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个注解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叫做 Full 模式,另外一种则叫做 Lite 模式。
准确来说,Full 模式和 Lite 模式其实 Spring 容器在处理 Bean 时的两种不同行为。
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使用时候的表现完全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两种模式。
1. 概念梳理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 Spring 官方文档中对 Full 模式和 Lite 模式的一个介绍:

截图来自:https://docs.spring.io/spring-framework/reference/core/beans/java/basic-concepts.html
这个文档主要讲了这样几件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在一个方法上添加 @Bean 注解,进而将该方法的返回值暴露给 Spring 容器,在这种场景下,**@Bean** 注解实际上就是一种通用的工厂方法机制。
当一个添加了 @Bean 注 ...